4月的保定,微風不燥,清澈的黃花溝一路向著東南,在如畫的詩意中靜靜流淌。作為2023保定馬拉松賽道的一部分,綠意已經鋪滿東三環兩側,在一片花香鳥語中,期待著保馬的到來。
在東風路以南,東三環與黃花溝之間,一座備受矚目的建筑正在加速建設,其獨具特色的造型,已經初具模樣。
切割、安裝螺栓、焊接……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項目現場,寬敞明亮的游客餐廳雛形初現,石砌外墻基本完工。建筑工人正在對內部裝飾畫進行切割作業,園林工人忙著栽種白蠟木、油松、銀杏,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吹響了項目建設的“沖鋒號”。
“目前,整體施工進度已完成80%,正在進行建筑外裝、內裝、景觀綠化等施工,”該項目施工負責人孫超說,按照目前的建設進度,5月展廳建設基本完成,6月室內布展全面開始,預計在8月實現工程整體竣工。
走在項目現場,記者被一面抹泥墻吸引,仔細端詳之下,發現由深灰和淺灰色疊砌的墻面散發著粗獷滄桑的自然美。“按照主創設計師王澍的思路,我們最終選擇了杭州附近區域的泥土,經過精心研磨和調配,達到理想的黏度涂抹上墻,以達到滿意的視覺效果。”聽了孫超的介紹,透過古樸厚重的歷史感墻面,記者瞬間感覺置身于幾億年前的“大事件”和“小瞬間”,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仿佛就在眼前。
作為河北省重點項目,以及保定市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的重要舉措,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從規劃到開工建設一直備受關注。
該項目由保定市與中科院古脊椎所攜手共建,總投資17.4億元,總建筑面積7.31萬平方米,臨近東湖水系,與關漢卿大劇院、保定市博物館、保定市美術館、保定市群藝館遙相呼應,共同組成環東湖文化設施建筑群落。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同時也將是一座面向世界的具備超鏈接、超共享、全開放功能的現代化古動物類數字博物館,填補了區域自然博物館的空白,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寫照。
近年來,保定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市博物館新館、淮軍公所博物館、保定水利博物館等相繼建設并陸續開放。到2025年,保定市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00家以上,逐步形成以市博物館為龍頭、國有博物館為主體、專題博物館為特色、民間博物館為補充的良好發展格局,形成“一核、四區、三帶”博物館空間體系,打造“百館之城、寶藏保定”品牌。
版權聲明: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020-84317499
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于辦公室裝修設計,展館展廳裝修設計,歡迎來電咨詢!
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