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展示廣州千年商業之都、保留黃埔歷史文化氣息的重要載體,備受關注的廣州海事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于6月正式與公眾見面。
該博物館是廣東省第一個“海事”專題博物館。它位于黃埔區穗東街道廟頭社區南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海神廟東側。項目占地面積3.57萬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
打造廣州文化新地標
從秦漢開始,廣州為公認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一直是南海沿岸主要的外貿口岸和南海航運樞紐。為了籌備廣州海事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廣州市、黃埔區兩級精心籌劃,爭取把博物館建成廣州文化的新地標。在這些努力下,黃埔區財政安排3.07億元,支持廣州海事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建設、館藏征集、展覽展示、工程管理等工作,使廣州海事博物館成為黃埔文化的一張名片。
為了展現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輝煌成就,再現“千年商都”的歷史風貌,展現“千年商都”的歷史風貌,館內系統地收藏并展出2000多年來海上絲綢之路與對外貿易發展的歷史資料,是廣州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項重要舉措。
作為廣東省首個“海事”主題博物館,廣州海事博物館是一家收藏、展示和研究海洋(海絲)主題藏品的專業機構,緊鄰博物館西面的是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的南海神廟。
以往遠航或出航的船只,都要經過這座位于南海神廟的古代碼頭,眾多的商船經過這里,都會停下來進廟里祭拜,祈求航路平安,生意興隆。因此神廟附近的扶胥鎮便云集了商旅,民間廟會交易頻繁,立在南海神廟內的《唐南海神廣利王廟碑》是南海神廟保存最早的一塊碑刻,「海事」一詞最早出自此碑。
當前廣州海事博物館的選址與博物館設計方案,既能與南海神廟相得益彰,又能巧妙利用水域特色,使博物館的主建筑猶如一艘大船,飄浮在水中。
建筑細節體現嶺南文化
入口處,在水面上設計了一條6米寬的“引橋”通過這里,可直接進入博物館,營造“登船出海”的氛圍,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整座建筑物分為四層,地下一層。地面四層為展示功能:第一層為博物館主入口、大堂;第二層為基本展示廳;第三層為專題展示廳;第四層為活動休閑空間和局部辦公空間。
海洋館功能展示空間豐富,可展示陶瓷、絲綢、茶葉、香藥、造船工具、航海儀器等相關展品,也可展示各個朝代的歷史情景、船模等,使人們了解海上交通與貿易的文化交流活動。
我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廣船,外形為一尖頭體,在上寬下窄,船底尖削,不容易翻轉,廣船也體現了嶺南人的智慧。
博物館設計,提取廣船線條和體塊等抽象元素,將它們與線條和弧面的組合,融合到建筑的整體造型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懸挑結構和聲光電立體展示方式,展示各個歷史時期“海事”的特征。
建筑物的局部與細部,則融合了廣府傳統地域建筑的符號、元素,如祠堂、文塔上的石雕、飛檐上的灰塑,以及波斯水葉、草葉、卷草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語言。
版權聲明: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目的在于傳播,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視頻等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020-84317499
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于辦公室裝修設計,展館展廳裝修設計,歡迎來電咨詢!
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